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16篇( 七 )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 数学课上明明是他身旁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转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