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附录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附录里的古诗(11)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 说:此地一别 , 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 , 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 写得流畅自然 , 感情真挚 。
颈联“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 , 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 , 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 , 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 , “游子意”对“故人情” , 也对得很工整 , 切景切题 。诗人不仅是写景 , 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 , 他就象天边的浮云 , 行踪不定 , 任意东西 , 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 , 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 , 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 , 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 , 不时萧萧长鸣 。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 , 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 , 扬鬃哀嘶 , 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 , 感情热诚 。诗中青翠的山峦 , 清澄的流水 , 火红的落日 , 洁白的浮云 , 再加上班马长鸣 , 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 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 , 感人肺腑 。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 , 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 , 悲 ,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 一种情绪;愁 , 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 , 诗人开篇 , 即以议论起笔 ,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 ,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 这种自信 , 尽管染上的 , 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 然而 , 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 , 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 , 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 万里晴空 ,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 , 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 , 这鹤是孤独的 , 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 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 , 所蕴涵的深意 , 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 , 诗人是以“鹤”自喻 , 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 , 有哲理的意蕴 , 也有艺术的魅力 , 发人深思 , 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 , 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读这样的诗 , 洋溢在我们心头的 , 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 , 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 , 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 , 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 , 鹤飞之冲霄 , 诗情之旷远 , “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 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全诗气势雄浑 , 意境壮丽 , 融情、景、理于一炉 ,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 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 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 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 , 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 , 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 云外一声鸡 。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 , 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 , 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 , 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 , 现在倒过来写 , 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 , 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 。“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 , 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 , 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 。第四句扣题目“山行” , 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 , 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 , 开拓了山野的境界 。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 , 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 。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 , 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 。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 。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 。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 , 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