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斋诗话|姜斋诗话原文及翻译( 二 )


俗笔必于篇终结锁,不然则迎头便喝 。
句绝而语不绝,韵变而意不变,此诗家必不容昧之几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降者,玄鸟降也,句可绝而语未终也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意相承而韵移也 。尽古今作者,未有不率繇乎此,不然,气绝神散,如断蛇剖瓜矣 。近有吴中顾梦麟者,以帖括塾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 。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令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 。陋子学诗,其弊必至于此 。知“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之妙,则知“杨柳依依”、“零雨其濛”之圣于诗;司空表圣所谓“规以象外,得之园中”者也 。
“赐名大国虢与秦”,与“美孟姜矣”、“美孟弋矣”、“美孟庸矣”一辙,古有不讳之言也,乃《国风》之怨而诽,直而绞者也 。
夫子存而弗删,以见卫之政散民离,人诬其上;而子美以得“诗史”之誉 。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 。《鲁颂》,鲁风也;《商颂》,宋风也:以其用天子之礼乐,故仍其名曰“颂” 。
其郊禘之升歌也,乃文之无惭,侈心形焉 。“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与《铙吹》、《白纻》同其管急弦繁之度,杂霸之风也 。鲍昭、李白、曹鄴以之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语似排偶,而下三语与上一语相匹 。李白“剑阁重开蜀北门,上皇车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窃取此法而逆用之 。盖从无截然四方八段之风雅也 。
谢灵运一意回旋往复,以尽思理,吟之使人卞躁之意消 。《小宛》抑不仅此,情相若,理尤居胜也 。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用复字者,亦形容之意,“河水洋洋”一章是也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顾用之以骀宕 。善学诗者,何必有所规画以取材?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乍读之若雄豪,然而适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相为融浃 。当知“倬彼云汉”,颂作人者增其辉光,忧旱甚者益其炎赫,无适而无不适也 。唐末人不能及此,为“玉合底盖”之说,孟郊、温庭筠分为二垒 。天与物其能为尔阄分乎?
姜斋诗话|姜斋诗话原文及翻译

卷下:
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 。经生家析《鹿鸣》、《嘉鱼》为群,《柏舟》、《小弁》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诗?“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诗三百篇》而下,唯《十九首》能然 。李杜亦仿佛遇之,然其能俾人随触而皆可,亦不数数也 。又下或一可焉,或无一可者 。故许浑允为恶诗,王僧孺、庾肩吾及宋人皆尔 。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处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把定一题、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似,求词采,求故实;如钝斧子劈栎柞,皮屑纷霏,何尝动得一丝纹理?以意为主,势次之 。势者,意中之神理也 。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则与景相迎者也 。“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来杂铅汞人能作此语?程子谓见濂溪一月,坐春风中 。非程子不能知濂溪如此,非陶令不能自知如此也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 。
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
诗文俱有主宾 。无主之宾,谓之乌合 。俗
论以此为宾,以赋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耳 。立一主以待宾,宾非无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 。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 。“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镕合一片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非按舆地图便可云“平野入青徐”也,抑登楼所得见者耳 。隔垣听演杂剧,可闻其歌,不见其舞,更远则但闻鼓声,而可云所演何出乎?前有齐、梁,后有晚唐及宋人,皆欺心以炫巧 。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 。“夔府孤城落日斜”,继以“月映荻花”,亦自日斜至月出,诗乃成耳 。若杜陵长篇,有历数月日事者,合为一章,《大雅》有此体 。后唯《焦仲卿》、《木兰》二诗为然 。要以从旁追叙,非言情之章也 。为歌行则合,五言固不宜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