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徐达诗词

朱元璋与徐达诗词

《明史》里朱元璋杀死了徐达还是常遇春?明史里这两位都不是被杀的 。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回族,号燕衡 。
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
洪武二年(1369)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
徐达之死一说徐达亦非善终,民间流传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惧之 。
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朱元璋偏赐蒸鹅全宴予徐(中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 。
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
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的低,影响却相当广泛 。
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 。
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吴晗 。
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 。
第一,徐达虽然功劳极大,并与李善长同样为朱元璋亲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他的子孙也未见因是皇亲国戚而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正史上更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 。
第二,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
第三,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了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 。
而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
考量到《翦胜野闻》书中多为荒诞不经的内容,尤其是徐达的子孙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赐死说更不可信 。
所以徐达应该是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 。
徐达和常遇春战绩展开全部徐达 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
字天德 。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
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 。
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 。
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 。
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
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 。
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
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 。
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 。
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 。
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 。
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 。
二十四年,任左相国 。
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 。
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 。
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 。
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 。
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 。
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 。
师还,封信国公 。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 。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 。
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