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摘抄( 七 )


*首发澎湃新闻“文化课”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五):职场妈妈不下班:女超人神话的制造与解体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贝书单 ID:bookpage 发表时标题为:男人不做家务就那么心安理得吗?
——霍克希尔德,《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
脚踩高跟鞋,肩背育儿袋,手捧笔记本,魔鬼身材,表情坚毅,大步向前冲进硝烟滚滚的职场……当我们谈论起职场妈妈,大概不少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 。这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职场妈妈不下班》(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Familie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中文版的封面图片,也是今天无数职场妇女的定妆照 。
中文版书影
不论你是个已有育儿经历的妈妈,还是在类似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打开这本根植于美国现状的书,大部分中国读者都会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共鸣,我们有关工作和育儿的那些遭遇——越来越长的加班时间,无休无止的家务劳动,无法调和的父母分工,陪孩子还是干事业的永恒难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大洋的彼岸回响 。《职场妈妈不下班》不是一本逢迎性别政治的畅销书,也没有简单的将女权主义的标枪扎到男权的对立面上,而是基于长期大量的一手访谈资料立体地呈现出一种现代工薪家庭的普遍困境,具有超国家的共性 。在作为原子的家庭个案中,本书所呈现的“带娃危机”是多层次的;而作为双职工家庭的通病,本书的所有调查案例无疑都呈现出“职场父母连轴转”现象的普遍存在,只要你是个上班族父母,或者哪怕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同事或朋友,便不难从这本书中发现熟悉的身影 。
霍克希尔德之于中文世界并不陌生,身为情感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她的《故土的陌生人》《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等多部关于美国社会的调查研究都已经拥有中文译本 。这一次,社会学家的目光投注到了家庭照料与职场女性上 。作为一项以家务劳动与性别关系为切入点的社会学调查,作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调查样本涉及55个美国家庭,并在1980—1988年对其中的12组夫妻进行了长达8年的追踪采访,这12组家庭的访谈记录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 。本书首版于1989年,并在2003年,2012年两次增补新数据,今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中文版就是根据两次修订后的新版翻译而来 。
《职场妈妈不下班》开拓性地为一个全职工作者照料家庭的时间做了一次新的命名——“第二轮班” 。“上班的时候你在干活儿,当你回到家,还是干活儿,然后你再去上班,继续干活儿”,书中一位接受调查的受访女性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白天出门上“第一轮班”,下班料理家务是“第二轮班”,将照料家庭的时间视为一种客观现实,并将其纳入“劳动”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私人时间”进行统计,是本书作者一种敏锐的创见,而承认“第二轮班”的存在,就成了《职场妈妈不下班》隐含的大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