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欲上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 )


【正是河豚欲上时经典读后感有感】去年的人类学年会,我是自己一个人去的,人生地不熟 。在吃早饭的时候,景军老师碰巧把盘子放在我旁边,我斗胆和他聊了几句,他算是会上第一个“熟人”,所以在茶歇时,我也尽量往景军老师身边靠靠,避免茶歇时候只知道闷头吃 。我拿着难以下咽(寡淡如水)的咖啡靠近景军老师身边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穿着黑色呢子棒球衫的男生一直在和他侃侃而谈 。我又仔细看了看那个黑色外套,嚯,上面用白底紫边大大地绣着“Tsinghua”,合着这是T大在开会?我也没管那套,强行加入群聊 。那个男生自我介绍是棠棣堂主的学生,我立马搭上话茬,说我是堂主的粉丝 。算是勉强加入群聊 。
午餐自助时,我也不好意思再挨着景军老师坐,撒么(东北话:seek)到刚刚那位同学也自己一个人坐,便捱过去,再次避免一个人闷头吃 。闲聊时,他说自己没有算好南京房子什么时候到期,所以没订南大的房间,从市区跑到南大会场,打车就要花个一百多 。我想反正我那个标准间也空着一个床,就邀请他过来住 。想不到,倒成了一起“睡”过的交情 。相处下来,他不是在改文章,就是在改文章的路上,做堂主的研究生不简单 。
当初,因为Richard Wilk在中大第二届饮食人类学开幕式上一句“you are what you eat”(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不是他原创),我开始对人与饮食以及背后的社会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在去年年末时,“苏菲的世界”公众号开始疯狂地给新书《正是河豚欲上时》软广,看名字像是饮食人类学的东西,自己也提起了一点兴趣 。在刷推文的日子里,一直积极地和堂主互动,我似乎和堂主一起体验了一次图书出版的辛酸泪 。书写出来是一回事,校稿,审查,印刷,出版还有一堆意想不到的的影响因素 。跟着堂主在公众号记录出版的心路,好像自己也出版了一本书(虽然这辈子都渺茫) 。
在我积极互动下,在互联网冲浪这么多年,愣是一次抽奖没中过的我,中了堂主的抱枕和明信片 。那天三点和我一个有心结的哥们聊天到三点多,我以为已经很强者的睡眠时间睡下,一睁眼,好麽,堂主在凌晨四点多给我发来好友申请,果然强者不需要睡眠 。
后来和老师聊到了为什么会关注我豆瓣,他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反结构的人,所以会关注有不同想法的人 。”这么说的缘由是《生死有时》那本书试读算是一次“充值”,照理说要捡好话讲 。可是我完全没想到这么一层,对待严肃的东西我一般都比较严肃,课堂上哪位同学理论见解和我看法不一致,我还会积极地指出来,甚至“激烈”地交流,甚至会写文章反驳,参考我《社会行动的结构》书评,就是一次回击,这样可能得罪了不少同学,抱歉 。所以对待试读活动,我也严肃地对待了,忘了自己“被充值”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