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欲上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起初,看了看正文只有146页,我想这不一会儿就能翻完的小书嘛?结果我大错特错,这本小书翻下来还真费点时间 。我最近一次十分困难阅读地书正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卷1),里面一篇十几页的论文我甚至要反反复复读好几个小时才能跟上列老的思路 。至于说为什么《河豚》这本书读起来为什么这么吃力,倒不是因为语言多么深奥,毕竟这本书的定位也可以是面向初学者,语言多是平铺直叙,里面再抖几个小包袱,可是这尾注也太多了,我要在正文和尾注来回穿梭 。读完尾注后,正文的行文阅读逻辑又会受到影响,思路会打岔,而且有些注解显得有些絮叨(东北话:啰唆) 。如果要絮叨就要从一而终,有些我认为要絮叨的有些地方却没有展开 。
通篇采取尾注的方式,其中有理论也有包袱,我认为或许包袱采用脚注的方式更好 。比如第一章的尾注4:“或者,你最近又胖了啊!”——“吃你家大米了!”这个尾注有点多此一举,纯粹地抖机灵 。不过有的东北词不解释还真的不懂,若翻到尾注显得太麻烦,采用括号对某个词进行解释似乎是个好选择,比如我前文用的“撒么”和“絮叨”两个词 。这本书里没有记错的话,只有在29页对“街”后面用了括号,干巴巴地留了个“(gai1)”,这里为什么不解释一下这个读音是东北话呢?“街”在字典里只有一个读音,没有“地方知识”的人不大会理解突然注释一个“gai”是什么机灵 。
提到地方知识,有一处注释显得有点过了 。出现在22页的“冻秋梨”居然还要注释一下:“一种东北地区的冬季水果,主要由梨冷冻后变质而成,酸甜可口的梨,也称冻梨 。”(p165)我想“冻秋梨”这个名字够直白了吧,又不是东北的“攥汤子”,或者广东的“肠粉”这类不注释就无法想象的美食 。我认为“冻梨”不需要加注释可以解释为我拥有东北的地方知识,可是到了后面第26页“密密缝”居然也要加注释?(“临行密密缝”,唐孟郊《游子吟》的诗句 。)(p168)这句诗算是中国人识字的基础了吧?这个地方知识由东北人、西北人甚至岭南人等汉字文化圈的人共通掌握,如果真的要对这句诗加注解,恐怕也只有当这本书翻译成英语,面向非汉字圈的读者时,以“译者注”的形式呈现 。
类似的注释还有很多,老师对于注的度有点没有把握好 。这个“度”,不仅仅体现在过度解释,也有未很好展开的地方 。在书第六章(p83),提到了老师赴美体验正宗的左宗鸡,在甜腻的口味之下居然找到了家乡溜肉段的味道 。注意,我在这里和原文用的是“味道”一词,不是“口感”或者“感觉” 。老师并没有在注释里说明溜肉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北菜,做法、口味和口感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冻梨都需要注释的话,溜肉段为什么没有注释?虽然我没有吃过正宗的左宗鸡,但是我应该吃过正宗的溜肉段 。从地方知识出发,我从小到大这么多年就没有吃过类似左宗鸡甜腻口味的溜肉段,如果说成口感类似,倒是可以理解 。溜肉段的口味应该是咸鲜口味的,紧接着老师也提到了“为了迎合俄国人的口味,才把原本咸鲜口的溜肉段儿愣是做成了酸甜口 。”但是这酸甜口的这道菜叫什么?老师也没有说出来 。我认为可以加上这么一句“也就是东北菜的扛把子——锅包又(肉) 。”就东北菜来说,锅包肉虽然出道较晚(整个东北菜历史也不长),但历史地位应该比溜肉段要高一些 。老师也提到了锅包肉的诞生与俄罗斯人有关系,那么为什么不在这里开展出这酸甜新口味与文化接触、政治经济或社会变迁的一些社会学议题 。当然,这类讨论放到这一章不是很合适,不过也应该可以开展论述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