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十 )


a. 这仅仅是苏这么认为
b. 还是实际中有知识的人与有道德的人是统一的
从古典雅典城邦的实际入手,由于识文断字能力被精英阶层垄断,公民中的大多数毫无疑问,是比特这样掌握了修辞技艺这样特定知识的人更为无知 。而在苏看来,纵然是精英阶层,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人们,实际上也只是掌握着不完整的知识 。苏实际上这一系列的辩驳,就如前面所说,正是对城邦中的大多数人所说,这样一群人是有着精致利己主义或利己主义的取向 。从350d-350e可以发现,虽然苏格拉底通过他这样一种诡辩术(对此仍有歧义,因为在当时词语界定并不如今天这么明确的时候,他们的对话实际上也是在一定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的)驳倒了特,但是特实际并未被其说服,而仅仅是进入一种心怀不满的不服气状态 。值得反思的在于,那么柏拉图在此到底想要苏格拉底说服的人是谁呢?从一些前人注疏中可以发现,苏实际指向是周围的人 。
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论这段文字,也就是从第三方的眼光对苏格拉底/柏拉图进行评价 。他们二人在此的意图十分清晰,推崇一种城邦内的绝对主义的真理观——也就是正义观 。但是当绝对主义的正义观进入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与不正义(包含了城邦与城邦之间相互为敌的现实)的世界中,这样的正义观就不得不进行自我的协调,产生一种相对主义的表征 。值得注意的一个客观现实是,自古典城邦时期,公民的大多数就是如同特这样的人(347d-347e) 。众多的注疏都认为,苏的辩论是为了指出人本身存在所内有的冲突与矛盾,而他推崇一种理想的“正义观”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的这种做法,以及其后继者对于人的整全性以及统一性追求的目标,忽视了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特拉需玛科 。当特拉需玛科这样的人被视为社会异化才会出现的产物,其实就构成了问题 。异化本身指向了工业时期,但是特身处古典雅典,看似是不存在这样的异化因素 。但被忽视的是,当人类踏入文明社会以后,由于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等要素,被架构起来为了使社会运转的制度本身就是最原初的异化源泉 。这一点从近期关于大学绩点等现实问题的热议,本质上也反映出了这样的问题 。特拉需玛科虽然身处城邦并且掌握技艺,但人与人之间仅在政治决策权利上平等,但由于除此以外各方面的不平等,技艺与政治决策权利都是可资利用的对象 。柏拉图/苏格拉底认识到了城邦与人(制度与人,人与城邦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的这样一种影响关系,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从制度与人这个面向来解决的问题,他提出了理想国 。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资源的有限与人的需求无限两个现实,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而言,柏拉图/苏格拉底发现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人,只能不断解决旧问题,然后面对新的问题再继续思考并争取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