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缀集》读后感1000字

《七缀集》读后感1000字
文章图片

《七缀集》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18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七缀集》读后感(一):《七缀集》:《林纾的翻译》
1.首先,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翻译的训诂:“囮,译也 。读若‘讹’ 。”后来人认为,“译”、“讹”、“诱”、“媒”、“化”都出于“囮”这个字 。在此就点出了翻译的几个特点:翻译的作用“诱”、“媒”;翻译的问题“讹”;翻译的最高境界“化” 。但是想要达到“化境”是不容易的,因为两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和原作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有距离 。由此会产生“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法,但不管是哪一种,其中必然都有“讹误”、失真的地方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翻译的作用,它毕竟给我们介绍外国作品,引导我们去阅读原作,发挥了“诱”和“媒”的作用 。
2.其次,探究林纾译本中的“讹”处与不忠实处 。
(1)林纾翻译的“讹”首先源于林纾的个性化翻译:如林纾翻译的《滑稽外史》中,为了突出那格女士的滑稽性,故意让她“讴歌”,这无疑夸大、渲染了狄更斯的幽默;虽然那格确实是一个丑角,但是她突如其来的“讴歌”就使她显得太假,太像在做戏了,因此构不成紧张场面,她的同伙和她的对头就会笑出来,而不会严肃对待她的发脾气了 。这是林纾个性化翻译的问题,但是他的翻译也存在些优点,比如对司圭尔的胖儿子的描写中,既让胖儿子开口说了话,也增补了些细节更凸显出他的胖 。这种基于剧情合理性对原作的润色是值得赞赏的 。此外,林纾也往往会在译本中加入一个比喻,或是自己的一句议论 。
(2)林纾翻译的“讹”其次源于林纾因快速翻译而导致的漏译和误译:一方面,快速翻译导致字句的脱落错误以及重复字句的未删减;另一方面,快速翻译导致林纾没能对原文的语句进行仔细品读,以致于没能译出其中真味,还画蛇添足,消除了真味 。如对《滑稽外史》中的那封信的翻译 。原文是“the doctors considering it doubtful whether he will ever recover the use of his legs which prevents his holding a pen”,而林译则为“医生言吾父股必中断,腕不能书,故命我书之 。”原文是一个明显的讽刺:腿断了,不能写字 。林纾却加进“腕”这个字,一下子消除了这种意味 。
3. 最后,探究林纾翻译的文体风格 。
(1)林纾以古文创作的大家自居 。在他看来,白话小说“开端”、“伏笔”等叙述手法接近于古文的文法,因此他常以古文文法翻译白话小说 。但是如果说古文在文法上与白话小说接近,那么在语言上二者就趋于两个极端 。古文的语言运用受到了诸多限制,不能使用白话是肯定的,同时也不能使用汉服的板重字法、藻饰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后来的桐城派甚至不允许古文运用“注疏”、“诗话”的语言 。林纾也同样批判古文中的白话文成分,但是他在翻译小说时恰恰运用了这些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