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缀集》读后感1000字( 四 )


2.举例论证:狄德罗《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辩》这一大论中提到了“戏剧演员必须自我内心冷静,才能演绎出角色的情感” 。这一思想与《堂·吉诃德》中偶尔提到的“扮演傻角的绝不是个傻子”和中国古代民间的大众智慧“先学无情后学戏”相契合 。因此,这句零碎的俗语不亚于狄德罗的长篇大论 。
·第二部分
1.首先,《拉奥孔》的基本论点——绘画适合展现物体或形态,诗歌适合展现行动或情事,与中国古人的一些观点相契合 。如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物”即“事”) 。
2.其次,《拉奥孔》不仅道出了诗画的“行”与“形”的区别,而且将诗与时间、画与空间结合 。空间艺术的雕塑或绘画只能展现“包孕性的顷刻” 。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止能画一声”,也就是空间艺术不能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 。不仅如此,徐凝《观钓台画图》一诗所言:“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表达了与“止能画一声”同样的意思:即一水、两崖这样的空间画面是很好呈现的,而“三声”这时间上的连续性则难以表达 。
3.这事实上也呼应了第一部分的观点:长篇论著《拉奥孔》中表达的观点,在中国古人零散的思想中已经呈现出来了 。
·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是对莱辛理论的补充 。莱辛认为,诗画之间的区别在于时空区别 。但事实上,即使诗中呈现出静止,画也很难表现诗中的含义 。
2.首先,画难以表现诗中呈现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 。如画难以呈现嗅觉(暗“香”),难以呈现触觉(空翠“湿”人衣),难以呈现听觉(“泣幽咽”);如画难以呈现思念之情(“思”故乡)等 。
3.其次,画难以表现诗中呈现的氛围和情调 。如“空翠湿人衣”中的空翠;“日色冷青松”中的日色;如弥尔顿所呈现的地狱里山谷、湖泊呈现出的凄惨氛围 。
4.再次,画难以表现诗中特别凸显的“虚色” 。一句诗中有许多色彩的词,但不是所有的色彩都是实在的,有部分是虚假的 。如苏轼“一朵妖红翠欲流”中,“红”是实的,“翠”并不是绿色,而是鲜艳,因而是虚的 。但是“翠”又不能替换,它的作用恰恰在于以虚衬实 。
5.第四,画难以表现诗中因比喻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矛盾 。如弥尔顿《失乐园》中“黑暗之光”、“黑火”;如雨果诗歌中的“黑日”;又如《静静的顿河》中格里高利见到的黑色太阳 。在此,钱钟书探讨了比喻这一修辞 。比喻的关键是“似是而非”,本体既与喻体又所差别,又不等同于喻体 。因此,比喻是一个呈现矛盾的修辞手法 。文学中运用了比喻,也展现出了矛盾色彩 。比如像骆驼的山,像“饿饭的一天那么长”的高个儿 。那么强调写实的画,就不能把山化成骆驼,更不能画出“一天”的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