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缀集》读后感1000字( 三 )


除此之外,最值得深思的,可能还是“诗可以怨”的共同的心理与社会基础 。总之,“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主张,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规律 。
·《诗可以怨》的诗学意义
这篇文章也深刻地反映了钱钟书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东西方共同的诗心和文心为基础,对东西诗学进行双向阐发,从而“打通”东西诗学的研究方式 。也符合比较诗学跨越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寻求既能够解释东西异同又能够超越异同从而具有普遍阐释性的理论话语的目的 。
“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常见论断 。但是钱钟书以此展开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平等对话,指出这一诗学思想不仅适用中国,而且西方作家、诗人也有同样的经验 。因此,这一诗学思想具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所以,这篇文章的诗学意义在于:在充分认识到中国诗学话语的含混性的前提之下,能够以此为立足点,展开与西方诗学话语的平等对话,并在对话中阐发并补充这一诗学话语的丰富性 。由此,不仅凸显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意义,更使之上升到世界层面,拥有了普遍意义 。
·《诗可以怨》的文本特点
1.互文性
【《七缀集》读后感1000字】如果说钱钟书的所有著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话语空间,那么《诗可以怨》与这个话语空间构成循环阐释,体现出鲜明的互文性 。对于其话语空间的阐述,离不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而只有把握其话语空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
“诗可以怨”这一命题是《管锥编》、《谈艺录》反复加以阐释的内容 。《管锥编·全汉文卷二六》中就列举了从司马迁起始,后代的作家(韩愈、白居易、孟郊、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等人的论著,都是对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发愤所作”一语的延续 。因此,《诗可以怨》一文可以与其形成互文 。
2.跨学科研究
钱钟书强调的“打通”首先是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打通,其次是各学科的打通,再次是造艺意愿与学术研究的打通 。
《诗可以怨》最后一段,他指出:“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 。”这也就是钱钟书研究的特点:将人文学科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熔于一炉 。因此,“诗可以怨”这一诗学理论才会被钱钟书放到中西文化的视域之中,放到音乐、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域中 。展现了钟嵘与弗洛伊德对话这样的“场面” 。从而突出“诗可以怨”的普遍性意义 。
《七缀集》读后感(三):《七缀集》:《读<拉奥孔>》
·第一部分
1.基本观点:未成体系的碎片化思想以及脱离了体系的碎片化思想往往比长篇的、成体系的大论更具价值 。“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 。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 。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