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社群》读后感100字( 六 )


那种急于发表论文的迫切需要 , 使我们产出了很多缺乏严密论证的论文 。我几乎可以肯定 , 《动物社群》在我国正式出版之后 , 也会出现一大批质疑本书的中文论文 。但愿这批论文的作者不再只是罗列出一堆缺乏论证的反对意见 , 而是对本书有深入理解 , 并能够提供严密的论证 。我相信真理会越辩越明 , 但前提是我们要提倡一种符合公共理性的学术论辩风气 。
本书所建立的理论与汤姆·睿根式的道德哲学有所不同 , 它不是一种单纯基于道德哲学的理论 。作为一种政治的动物权利论 , 它要运用政治理论思维 , 并着眼于动物保护运动的政治现实 。正如作者所指出 , 动物保护运动正陷入一个困境 。一方面 , 动物福利主义和改良主义不仅无力阻止在规模上日益增加的动物苦难 , 还因为缓解了人们的道德焦虑 , 缺乏进一步推动动物保护运动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 , 更激进的废除主义者主张割断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关系 , 这会疏远盟友(特别是那些喜爱伴侣动物的人士) 。在西方 , 动物保护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 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动力来突破困境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 本书应运而生 。
我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 。我们的动物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 , 学理上讨论的多 , 实践中落实的少 , 在立法方面至今未取得“零的突破” 。那么我们把本书引入国内的意义何在?我之所以决定翻译本书 , 更多是考虑到其学术价值 , 它具有极强的学术原创性 , 并且已经在西方学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本书可以为那些研究动物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学者提供帮助 。动物正在承受着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苦难 , 一个真正关心现实世界的伦理学家或政治哲学家不可能对动物的苦难无动于衷 。我们要看到 , 当代很多著名哲学家(比如威尔·金里卡、克里斯汀·科斯嘉、罗伯特·诺齐克等)都是关心动物保护的素食主义者 , 我国学者可以从素食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他们的理论 , 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哲学思想 。本书也适合生态学者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阅读 , 书中列举的一些关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城市生态学方面的案例对他们有参考价值 。
本书为喜爱伴侣动物的人士提供了一种更易于接受的动物权利论 。以睿根和弗兰西恩为代表的经典动物权利论片面地强调消极义务 , 而唐纳森和金里卡的动物权利论则认为人类与家养动物的关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人与伴侣动物之间是能够且应当建立亲近关系的 , 而且正是这种关系在为动物保护运动提供着持续前进的动力 。通过与猫狗的亲近交往 , 我们可以观察到动物们敏锐的认知能力、其性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 及其在交往关系中的主体性 。很多素食主义者(包括译者本人)都是因为与伴侣动物的交往 , 才渐渐开始接受动保思想和素食主义的 。不可否认 , 家养动物在这种伴侣关系中总是处于易受伤害的一方 , 即使是猫狗等受人欢迎的动物也常常遭受忽视、遗弃和虐待 , 所以弗兰西恩等人对饲养宠物所提出的质疑是不无道理的 。但是 , 猫狗扮演着“代表”其他家养动物的特殊角色 。不敢想象 , 如果真的实现了废除主义的全面绝育目标 , 没有了伴侣动物 , 那么人类对动物的普遍同情会不会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