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羁绊:用心理学改写人生脚本》读后感摘抄( 七 )


在书籍《原生家庭的羁绊》一书的阅读前 , 依旧也需要保持一种对于理论与观点的场景分析和情景理解 。在很多的观点之中 , 具有很多原先心理学者特定语境下 , 因此 , 多角度地探讨各个心理学者们的理论依据 , 再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 会更好的理解单个现象或经历 。
一、妈妈 , 怎么会和你一样了呢?
在我们从日常生活里去看见令我们感觉到阻碍我们前行的盲点 , 它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牵引着我们 , 而如何从这些具体的事情里去看见并验证是否与母亲的关系是命运的雏形?
在书里 , 有个来访者 , 性格内向 , 不喜欢社会 , 按照她自己的说法 , 她其实很自卑 , 她有一个女儿 , 原本之前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 后来因为上学到她所在城市 , 原本很自信阳光的女儿开始变得情绪低落 , 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说话 。
细细觉察自己 , 才发现 , 原来她总是莫名其妙地贬低孩子 , 比如女儿想穿裙子 , 她会说不好看 , 太丑了 , ;女儿玩玩具 , 她就会呵斥女儿 , 说她把家里弄乱了 。
尽管在意识层面 , 理性的那部分 , 它能够意识到孩子需要夸赞 , 但是无意识的原先被形成的自我内在潜意识去让它去贬低孩子 , 看见造成的结果和自己相关 , 然后去改变 , 才有可能改变这种被限制的内在潜意识造成的宿命 。
二、妈妈 , 为何总是在轮回?
在对于为何会轮回于性格或某些特质 , 我们需要去看见原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或现象中 , 这种意识上觉察对于改变轮回的宿命是非常必要的 。
在书中案例的张女士 , 她告诉咨询师总是遇见渣男 , 在成年之后 , 只要有人对她好一点 , 就会全盘忽略那个人的缺点 , 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守护者 , 而执意投入 。
事实上她在将对方视为自己的守护者时 , 其实已经将自己放在一个被保护的弱者状态 , 而在成年人的相处中 , 平等独立的相处方式才是最为持久而合宜的 。
在这种本身就不平等关系中 , 要么就是对方也是很享受这种保护者的角色 , 然而随着彼此的深入 , 不断成长的需要 , 必定有所碰撞 ,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做保护者 , 也不可能只要接受守护 , 这种初始的平衡其实并不稳定 , 毕竟成长是以成为一个真实独立的人为必然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