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压力读后感摘抄( 七 )


作者在书中有句话说 , “思维给了我们更大的压力” 。
研究表面 , 我们的大脑会犯很多“思维错误” , 这意味着很多造成我们压力的时间其实都是“感知上的” , 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
昨天有个编辑老师联系我 , 说:“我是XXX公众号的编辑 , 感觉你写的文章很不错 , 有没有兴趣合作?”
面对对方的合作邀约 , 我喜出望外 , 却又压力倍增 。
因为害怕 , 怕自己承接不住;面对期限短的任务 , 我压力会更大 。
我怕自己接不住 , 其实是一种感觉——我感觉自己做不到 。可能实际上真实不存在的 。
至少 , 我翻看之前上稿文章时 , 感觉也没那么困难 , 似乎自信又回来了 。
所以呀 , 思想、感情和情绪都绝不是事实 。
像这样的“思维错误” , 我们可能每天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 尤其是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来说 。
比如:灾难化、非黑即白、对号入座、轻易下结论、过滤性思维、应该和必须、贴标签、以偏概全、感情用事、夸大及贬低 。
这些错误思维 , 你有几条中招呢?
生活、工作中 , 还有一种压力是长长的待办清单、处理不完的邮件/微信消息等 , 眼看着一个个任务到了截止日期 , 压迫感越来越强烈了 。
让生活变得像“不断地去赶场”一样 , 失去了掌控 。
以前北漂时 , 有一段时间 , 我的工作和生活 , 都失去了掌控 , 被deadline推动着匆忙赶场 , 压力颇大 , 也乱成一团 。
那时 , 我每天早上7点就赶到公司 , 每天晚上11点才回家 。即便如此 , 邮件依旧处理不完、待办清单划掉又新增 , 最终我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
说到底 , 我还是在自我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 丢失了掌控权 。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原则:多做有用的事情 , 少做无用的事情 。
基于这个原则 , 我们要设置好任务优先级、做好时间管理 , 用“效率”代替“忙碌” , 主动掌控生活和工作 , 拒绝压力来袭 。
我们面对未知时 , 或多或少都有些恐惧;面对困难时 , 也有些害怕 , 从而产生压力 。
从去年上稿十点读书到现在 , 已经间隔了一年 , 这一年我没有投稿 , 其实是因为害怕 。
我害怕被拒稿 , 也害怕要改稿 。
虽然 , 我也一直在调整自己 , 着急让自己赶紧找回写稿的感觉 , 却没有任何进展 , 依旧止步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