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乡人,老师让任意挑一句话或者一段写对他的感受,.!!!!( 四 )


2000年,我首次参加海外最大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暨洛杉矶作协联合举办的全球征文大赛,初赛决赛均一路领先,最后获得第二名 。因为第一名从缺,所以各界的文友们都恭喜我夺得了头奖 。我把这篇获奖作品《他乡望月》寄给了林非老师,他为我写了一句话:“这篇文字,是你八年海外生活的思考结晶 。”
最难忘2003年,林非老师以恢弘之气主编《二十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 。书中首选的第一位是康有为,“五四”时期的作家还有梁启超,林语堂,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当代的作家有季羡林,陈荒煤,杨朔,秦牧,汪曾祺,宗璞,王蒙,邓友梅,余光中,董桥,另外还有冯骥才,陈忠实,余秋雨,张抗抗,赵丽宏,舒婷,铁凝,韩小惠等 。我想他是为了鼓励我,在书的尾篇收入了我的《雪鸟飞翔的地方》 。后来我们见面,他送给我样书,打趣说:“这本书可是从康有为到陈瑞琳啊!”
2003年,也是我散文创作的又一个丰收年 。自《走天涯》出版后,我希望自己走出北美山川的近距离地描述,而能够在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下探索中西文化的深层感受 。于是,我的足迹从加拿大到墨西哥,从西欧到北欧,精神的开阔带来了文字的改变 。记得那篇《英伦秋行》还是手写的,首发在中国文联白舒荣老师当时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上,并由此正式进入了海外华文学的研究视野 。
油墨纸香的《“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刚刚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就急不可待地呈送给林非老师 。每次回北京,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驱车到静淑苑,快速登上五楼敲门,然后是笑语声声 。肖凤老师曾给我做她最拿手的红烧肉,满满的一盘,烧得油亮,真是好吃极了 。他们说唯一的宝贝儿子之所以长得那么高,就是来自这两个法宝,一是红烧肉,二是睡足觉 。饭桌上,林非老师还送给我他的新作,一部《读书心态录》理性深邃,一部《火似的激情》驰骋飞扬 。看着他满头岁月的华发,研究和创作的热情依如年轻人的奔放,一束温暖的光照进我心里,感觉血液里融进了一股永不衰竭的力量 。
回到美国,我收到了林非老师创作的一篇亲情美文《离别》,是送他们的儿子去美国读书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肖凤回家,摸着儿子睡过的空床,我的眼泪也哗哗地流下来 。后来看到好多评论,比较《送别》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两种背影,两个时代,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久,他们夫妇就携手来美国看儿子,顺途也来看我 。我怎么也没想到,肖凤老师进门,立刻拿出一样东西,是她自带的围裙,说要给我烧饭,简直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 。她烹调的一道绝活是煮排骨汤,其奥妙是多放料酒,汤和肉都香极了 。
就在那年春节,我给林非老师写信:“在海外,从事华文文学评论的人少而又少,我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 。”林非老师回我:“天降大任,你的心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学术,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吧!”那些日子,我竟如孤雁,有些含辛茹苦,在北美,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不为职称,毫无报酬,破天荒地发掘和评论着一个个默默写作的人,为我的同代作家写碑立传 。
2005年的9月,由我和西雅图作家融融共同主编的《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与点评》一书在美国轻舟出版社隆重出版 。这一年的10月,纽约的天空到处飘洒着驾风而舞的缤纷彩叶,来自加拿大,美国及中国的各路作家和学者纷纷飞向纽约,共同庆祝第一本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文集《一代飞鸿》的问世 。让我尤其动容的是来自台湾的一代文学前辈如王鼎钧,董鼎山,郑愁予,赵淑侠,赵淑敏,张凤,丛苏等都慨然前来,与我们共襄盛举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马克任先生特别在发言中指出北美华文创作的五个重要年代,第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一代飞鸿》为标志的大陆新移民作家的崛起和成熟 。我的更深感动是老先生并指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北美华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
就在同一年,我应邀去哈佛大学参加两岸作家的对谈 。到了年底,国内的《文艺报》评选我“理论创新奖”,颁奖就在12月的人民大会堂 。2006年,成都时代出版社隆重推出“北美经典五重奏”,我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列在其中 。春种秋收,生命的耕耘有了金色的景象 。我把这一切告诉林非先生,他是那样的喜悦和安慰!
归去来兮,每年的回国成了我生命的一种必须的方式 。而每次回到北京,叩见林非老师,也成为我归途的一个重要典礼 。虽然我最终未能成为他的入室弟子,但在他心里,我好像早就是他的学生,他为我付出的心血和期望甚至比别人更多 。最难忘的一天,是林非先生在京的弟子为他庆生,大家邀我同乐,看大家捧上一大盆美得让人心颤的兰花献给林非老师,我亦温暖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