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5则( 十 )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能够透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已看到的画面 。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 。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
你的孩子:____________
2003年10月24日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 。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广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 。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 。从必须好处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能够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 。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 。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 。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能够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一、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二、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三、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四、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一、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之后的6个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好处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三、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 。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四、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
效率 。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 。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 。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难是很大的 。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 。我那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像的多重含义 。“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 。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其中有较多的“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像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 。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透过象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