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南渡前后诗词对比( 六 )


接着 , “争渡”惊起的一群水鸟 , 把整首词的意境和气氛都推到了顶点 。
那一群在荷花丛中突然惊飞四散的水鸟 , 给急着回家的“迷路游人”带来突然的“惊悸” , 惊悸之余又是欣喜与欢畅 。
读到这里 , 我仿佛听到女词人“啊”的一声惊叫 , 接着 , 又大声欢叫:“哇!好多水鸟啊!” 少女的淘气、贪玩、好奇以及词人在追忆中流露出来爱自然 , 爱家乡的情感在小令的寥寥几笔中层层递进 , 到最后的顶峰嘎然收笔 , 表现得如此的酣畅淋漓 , 叫读者不得不拍案叫绝●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 ,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 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 , 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李清照词作鉴赏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 , 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 , 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 , 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 , 罗衣轻飏 , 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 , 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 , “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 , 从秋千上下来后 , 两手有些麻 , 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 , 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 , 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 , 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 , 她身穿“轻衣” , 也就是罗裳初试 , 由干荡秋千时用力 , 出了一身薄汗 , 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 , 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 , 以花喻人 ,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 , 正累得不愿动弹 , 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 , 她感到惊诧 , 来不及整理衣装 , 急忙回避.“袜刬” , 指来不及穿鞋子 , 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 , 是说头发松散 , ...
试从题材、立意、手法等方面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此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次落 ,  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 , 不计其数 , 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 。
这两首词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 , 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之后 , 当是流寓临安时所作 。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 , 表现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 , 抒写了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
上阕开头两句“落日熔金 , 暮云合璧” , 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 , 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 , 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 。
下面写她抬头望见柳梢返青 , 梅花已谢 , 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
“春意知几许” , 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 。
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 ” ,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
正因为这样 , 只觉春意味少 。
“元宵”三句 , 词人跳出个人的哀愁 , 从眼前的融和天气 , 想到“次第岂无风雨” , 字面上是说自然界 , 实际上却是在说国难重重的政治形势 , 因此她再无心情去赏灯游乐 , 于是“谢他酒朋诗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