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总结10篇(14)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用心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个性是应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 。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 。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 。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透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资料 。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以前进行过尝试 。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样付钱的 。活动过程中变换必须的条件 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 。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 。教师并没有思考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 。这时摸的同学不明白怎样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是否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 。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资料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资料教师能够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 。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 。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 。”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 。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 。”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 。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就应给他6块 。”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 。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 。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立刻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